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Kulang.Lakih

技藝,記憶1|磯崎部落藤編

今年1月至2月,磯崎社區發展協會與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大分會合作的「喚山海」計畫在磯崎部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。來自台灣各地的6名志工來到磯崎部落,進行為期16天的田野調查,包含了阿里鳳鳳、陀螺、藤編與漁荃的技藝之文字與影像紀錄。部落長輩們除了大方地教導志工製作相關技藝,也分享了許多自身的生命經驗、闡述了磯崎土地的歷史。

等不及想了解磯崎這塊土地上的所保有的「技藝」與「記憶」嗎?那今天先分享赫赫有名的吳阿春Sawmah頭目之故事與手藝來拉開這場技藝與記憶的探尋之旅吧!(最後有影片要看到最後u)


文/林郁芳 Kawbir

影像/吳亦辰 Kulas、陳睿亦Uyaw

人人都喊他一聲老頭目

吳阿春(Sawmah)是磯崎部落的重要人物,現年86歲的他曾擔任過好幾屆的部落頭目與花蓮的副頭目,是部落中十分受人敬重的老頭目。

頭目是原住民族部落中相當重要的職位,除主導重要祭典外,更負責維繫與協調部落間的事務,我們問阿公「怎麼樣的人可以當上頭目」,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我們「會打獵、捕魚、喝酒也要會講話」,這句話直接指出了磯崎部落的日常生活:依山傍水的磯崎,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,阿公從小就跟著部落的老人家做器具、進行打獵與捕魚,四十幾歲時老頭目更靠著捕魚維生,下海潛水採九孔、龍蝦等漁貨,轉賣給過去設立於此地的開發公司、換得薪水。


▲吳阿春Sawmah 頭目

傳統技藝——藤編

老頭目除了擅長打獵、捕魚以外,更擅長製作器具,舉凡打獵陷阱、魚荃或是三角網等,都能從老頭目的手中被編織與製作出來。初次見到老頭目的那天,他頭頂著一頂橘綠相間的高帽就是自己編織的,編織的手法同樣可以套用在藤編上,製作上山採集的藤籃,這是部落裡引以為傲的藤編技術。

藤編是以藤心為原料所修剪、編織而成的技藝,藤心在原住民族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植物,另一個常見的名字為黃藤,生長環境遍佈沿海平地乃至中海拔山區;一條條直立生長的藤心,外皮上密集的刺是其最大特徵,從中間砍下,可以看見外皮包覆下中心的藤心芯,在原住民族社會中,藤心的芯可以作為涼拌與熬湯,做日常與祭典食用,其外皮更可以作為編織材料。

藤編的步驟精巧且繁複,我們一群人圍著老頭目,細細端看藤籃如何從阿公的手中被編織而成:


  • 前置作業

  1. 採集:上山進行藤心的採集,太粗的藤心會太硬,因此選擇粗度適中的藤心。

  2. 修剪:砍下後保留下方區段的外皮(最內圈的藤心可以用來食用),並進行修剪,進行長度跟厚度的調整。

  3. 陰乾:泡水後放在陰涼處晾乾。

上述前置作業結束後,便可以開始進行編織,除了藤心條外,頭目另外準備了自製的木頭模板,用來固定藤編的籃子形狀。


▲背籃前半段製作,依靠著模型由底部開始製作


  • 背籃

  1. 井字編織:首先製作背籃的底部,將藤心條從底版中間開始擺放,上下左右進行交叉,並預留半公分以下的空隙,變成類井字的編織法,一條條藤心條交叉並由中心向外疊放,待製作到一定的大小時,可利用鐵釘先行固定

  2. 固定底部:待編織滿底版大小(約18X20條,須為偶數),釘上相同大小的木板,用鐵釘做底板固定,並將底板朝下放置

  3. X字編織:接著進行側邊編織,將從底部延伸的藤心條往上梳理並兩兩成對交叉,取用另一條新的藤心條,沿著底部往上做水平疊放,並將剛剛做X字交叉的藤心條一條疊在上、一條壓在下,沿著水平一圈做兩兩交叉疊放,繞完四面一圈,將一條繞完後,再拿第二條以同樣的手法往上編織。待編織到一定的高度後,將多餘的往下折,並塞入既有的編織條,並以剪刀與器具拆除底部的木板

  4. 加強邊框:上下邊框與四角皆須用粗藤心加強固定,先進行上下兩圈的固定,將粗疼心沿著邊緣圍繞,並輔以細藤心條纏繞於粗藤心之上,做邊緣固定;四角固定則取兩條粗藤心,凹成U字型,開口處朝下,兩條尾巴分別貼緊四角,並同樣以細藤心條做纏繞固定,即完成背籃

▲背籃製作過程。頭目正在製作開口處

  • 背帶

  1. 修剪:將粗藤心進行剖半,並修剪長度與形狀,將頭尾修平

  2. 三股編織:拿三條藤心條,其中一條呈U字型彎曲(彎曲處為藤心條中心處),另外兩條在中心點打結,沿著U字型底部約向上2公分進行圍繞繞圈,並交叉往下編,繞完一圈

最後製作兩條背帶,並用其他繩子將背籃與背帶組合打結,即完成整體藤籃的編織。


藤編是與大自然結合的智慧

老頭目將一條條藤心編織成足以承載採集重量的背籃,是一段相當精細並需要十足耐心的工程,每一個交叉與疊放影響的不只是外觀的美貌,更因為藤籃是傳統維生中的必要工具,堅固與耐用程度尤其重要;由打獵採集活動而生的藤編,會因應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大小與編織手法,磯崎高山部落的布農族阿嬤林瑞妹Ani 也會製作藤編,但她告訴我們:因為布農族習慣採集重量較重的根莖類,導致在藤編上,便會將藤心修剪的更厚,以確定藤籃能夠承載作物的重量,布農族也會將藤編手法運用於桌巾、頭帶等物品上。

從藤編的技藝中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原住民族工藝之美,更是得以從中瞧見原住民族是如何與自然環境共存共生,從身旁的環境中,適量的取用資源,並透過精巧的工藝,回應不同族群的需求,讓藤編有了更多的可能,我們也得以了解更多永續的發展性,期待這樣的技藝能夠被記得與傳承下去。


saydan(老師)!怎麼辦我還是不會

來透過影片,更認藤編這項記憶的製造過程吧!


31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